不用本金日赚50到100手机赚钱-足跟痛(跟骨骨刺、足底筋膜炎)的火针疗法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不用本金日赚50到100手机赚钱 > 新闻动态 > 足跟痛(跟骨骨刺、足底筋膜炎)的火针疗法
足跟痛(跟骨骨刺、足底筋膜炎)的火针疗法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4:56    点击次数:96
足跟痛(跟骨骨刺、足底筋膜炎)在中医属 “痹证”“足痛” 范畴,多因久站久行劳损、寒湿侵袭、肝肾亏虚致局部经络痹阻、气血瘀滞,或骨失濡养、筋脉拘急而成。跟骨骨刺为 “骨痹”(骨质增生),足底筋膜炎属 “筋痹”(筋膜慢性损伤),二者核心病机均为 “不通则痛”“不荣则痛”。火针疗法通过 “温通经络、散寒除湿、活血通络、荣养筋骨” 之力,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,祛瘀生新、松解粘连,缓解疼痛,具体操作如下:一、核心治疗原则针对 “寒湿痹阻、气滞血瘀、肝肾不足” 三大病机,以 “通经止痛、祛瘀生新” 为主,兼顾 “温肾养肝、荣养筋骨”:

治标:疏通局部经络瘀滞(针对疼痛、压痛、活动受限),松解足底筋膜粘连,减轻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;

治本:温化寒湿(若遇寒加重)、补益肝肾(因 “肾主骨、肝主筋”,肝肾足则筋骨得养),减少复发。

二、选穴要点以 “局部取穴为主,远端辨证配穴”,突出 “痛点直击 + 病机调理”:1. 主穴(核心必选)

阿是穴(压痛点):直接针对疼痛最明显处(如跟骨底部、足底筋膜起点、跟腱附着点),是治疗关键(“不通则痛,痛处即病所”),火针点刺可直接祛瘀、松解粘连。

跟痛穴:经外奇穴(位于足背第 3、4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),专司足跟痛,远端调控局部气血,增强止痛效果。

太溪:足少阴肾经原穴,“肾主骨”,太溪能补肾气、滋肾阴、荣养足跟(足跟为肾经所过,肝肾同源,肾精足则骨筋得养)。

昆仑:足太阳膀胱经穴,位于外踝后方,膀胱经循行过足跟,可疏通足跟部经气,散寒除湿(尤其适用于寒湿偏重者)。

2. 配穴(随症加减)

若疼痛固定、刺痛明显(气滞血瘀):加三阴交(活血通络,调和气血)、血海(补血活血,祛瘀生新);

若遇寒加重、得温痛减(寒湿痹阻):加阳陵泉(筋会,疏筋散寒)、足三里(健脾胃、化湿浊,助气血生化);

若久痛不愈、腰膝酸软(肝肾亏虚):加肾俞(补肾壮骨)、肝俞(养肝柔筋)、命门(温补肾阳,助筋骨温养)。

三、操作方法1. 针具选择

局部阿是穴:中粗火针(直径 0.6~0.8mm),需穿透筋膜层或达骨刺周围软组织,增强祛瘀力度;

跟痛穴、太溪、昆仑等远端穴:细火针(直径 0.4~0.6mm),浅刺即可,避免过深伤筋。

2. 术前准备

患者取俯卧位(足跟朝上)或仰卧位(屈膝,足平放),暴露足跟部,标记压痛点(用指腹按压确定最痛处,做好标记);

局部碘伏严格消毒(范围≥5cm,尤其足底易藏污纳垢,需反复消毒 2 次),医者戴无菌手套,针具灭菌(一次性火针优先)。

3. 烧针与针刺

烧针:酒精灯外焰烧针,至针尖及针身 1/3 处通红(瘀滞重者可烧至白亮,增强破瘀力;体质虚弱者烧至微红,避免耗气)。

针刺:烧针后迅速刺入,“速进速出”(≤0.5 秒):

阿是穴(跟骨底部 / 足底筋膜):直刺 0.2~0.5 寸(根据压痛深度调整,足底筋膜处达筋膜层即可,跟骨骨刺周围需浅刺(0.2~0.3 寸),避免直接刺向骨刺尖端,防损伤骨膜);

跟痛穴:直刺 0.3~0.4 寸(足背皮下,达肌腱旁即可);

太溪、昆仑:直刺 0.2~0.3 寸(太溪位于内踝与跟腱间,避开血管;昆仑位于外踝与跟腱间,浅刺防伤及神经);

肾俞、肝俞:向脊柱方向斜刺 0.5~0.7 寸(背部穴位操作同前,需避开胸膜)。

出针后:干棉球按压针孔 1 分钟(足底皮肤厚,压迫时间稍长防出血),无渗血即可。

4. 疗程急性期(疼痛剧烈、行走受限):每周 2 次,连续 3 次;缓解期(疼痛减轻、活动改善):每周 1 次,5~6 次为 1 疗程;跟骨骨刺病程较长者,可间隔 1 周后进行第 2 疗程,巩固疗效(一般 1~2 疗程可见明显缓解)。四、关键注意事项

安全防护(核心!):

严格控制进针深度:跟骨骨质坚硬,阿是穴针刺绝不可深刺至骨膜(尤其跟骨骨刺处),以防骨膜损伤加重疼痛;足底筋膜处需沿筋膜走向进针,避免横向刺裂筋膜。

避开血管神经:太溪、昆仑穴附近有胫后动脉、腓肠神经分支,进针前用手指按压定位,确认无血管搏动后再刺。

明确禁忌:

足跟部皮肤感染(如脚气糜烂、疖肿)、湿疹、溃疡者忌针,防感染扩散;

急性创伤(如足跟骨折、韧带撕裂)早期(48 小时内)禁用,需先制动消肿;

糖尿病患者(尤其血糖控制不佳者)慎用,因足部血运差,针孔易感染难愈合;

出血倾向(如血小板减少)、孕妇(尤其腰骶部穴位)忌针。

术后调护:

针孔 24 小时内避水,穿宽松软底鞋(如运动鞋),避免久站、负重行走(术后 1~2 天减少行走,防局部充血加重疼痛)。

若局部出现轻微肿胀(1~2 天),可冷敷(每次 10 分钟,每日 2 次)缓解;若有结痂,勿抠挖,待其自然脱落。

日常忌生冷、避寒湿(尤其冬季穿厚袜),可每晚用艾叶、生姜煮水泡脚(水温 40℃左右,15 分钟),助散寒通络;肝肾亏虚者可常食黑芝麻、核桃、枸杞,补肝肾养筋骨。

五、疗效特点火针对足跟痛的优势在于 “靶向治疗 + 温通并举”:

对足底筋膜炎:1~3 次治疗可见疼痛减轻(尤其晨起第一步痛缓解),因火针可直接松解筋膜粘连、改善局部循环;

对跟骨骨刺:虽不能消除骨刺,但可减轻骨刺周围软组织炎症、水肿,缓解 “骨刺刺激软组织” 的疼痛(配合中药外敷(如威灵仙、透骨草煎剂)可增强软坚散结之力);

长期(2 疗程以上)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,减少因劳损、寒湿诱发的复发,尤其适合慢性、反复发作的足跟痛(对中老年患者,配合补钙、减少负重效果更佳)。

操作需由熟悉足部解剖的中医师进行,根据痛点深浅、患者体质(如老人轻刺、壮汉稍深)调整刺激强度,避免盲目深刺引发副损伤。若治疗 3 次后疼痛无缓解,需排查跟腱炎、痛风等其他病因,再调整方案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